眾所周知,白內障目前是我國第一致盲眼病,發(fā)病率居于首位。那么白內障到底是什么?
永州愛爾眼科醫(yī)院青白科伍俊主任介紹說,白內障是指眼睛內的自然晶狀體蛋白質變性,由透明變得混濁,阻礙光線、影響視力。早期混濁輕微或者范圍較小時不影響視力,而后逐漸加重明顯影響視力直至失明。
先天性白內障系由于遺傳性、染色體結構變異、胎內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白內障。其癥狀為嬰兒初生后不久,即可發(fā)現(xiàn)其瞳孔內有白色或灰色的混濁點。
老年性白內障屬于老化現(xiàn)象。隨著年齡增加,眼球內的晶體會慢慢發(fā)生硬化、混濁從而造成視力障礙。其癥狀為霧視、色覺改變、眼前黑點、復視等。
由于內分泌疾病或生化異常所造成的白內障,例如糖尿病、低血鉀癥、甲狀腺功能不足癥、半乳糖血癥等疾病都可能引起白內障。
眼內疾病引起晶狀體混濁。由于眼部炎癥或退行性病變,使晶狀體營養(yǎng)或代謝發(fā)生障礙,導致混濁。常見于葡萄膜炎、視網(wǎng)膜色素變性、視網(wǎng)膜脫落。
由于車禍、鈍器傷害、尖銳物品的刺傷或者穿透性眼內異物所引起的,其癥狀為晶狀體囊膜的破裂,房水進入晶體,形成水腫,液泡,進而造成晶狀體混濁。
長期接觸化學藥品或使用某些藥物,如腎上腺皮質激素、縮瞳劑、三硝基甲苯等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晶狀體混濁。
有放射性白內障、微波性白內障、原子輻射性白內障、紅外線白內障、電擊性白內障等。
指在白內障摘除術后或晶體外傷破裂后,殘留的皮質和脫落在晶狀體后囊上的上皮細胞增生,在瞳孔區(qū)形成半透明的膜稱為后發(fā)性白內障。